《中希时报》:2012年5月,中国鲁迅纪念馆和希腊的卡赞扎基斯博物馆成为兄弟馆,现在已经过去了11年,请问关于过去彼此有哪些文化上的交流? 龚凌:2012年正是中希建交40周年,在这一年绍兴鲁迅纪念馆与希腊卡赞扎基斯博物馆缔结了友好馆,这是我们馆第一次与国外名人馆缔结友好关系,它开启了我们馆的国际交流之路。这之后,我们启动了“大师对话”学术交流活动,陆续与法国雨果、俄罗斯托尔斯泰、印度泰戈尔、日本夏目漱石、意大利但丁、德国海涅、美国马克吐温、爱尔兰萧伯纳、丹麦安徒生等名人的纪念、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。2018年,绍兴旅游推介会走进希腊雅典,把以鲁迅文化为代表的绍兴文化带给了异国观众。 《中希时报》:1935年和1957年,希腊文学家尼可斯·卡赞扎基斯曾两次访问中国,见证了新旧中国的变化,与中国颇有渊源。请问如果现在他还活着,并来到鲁迅纪念馆,你最希望他能看到哪方面的变化么? 龚凌:对于青年人,鲁迅总是寄予厚望的。他曾说青年们“所多的是生力,遇见深林,可以辟成平地的,遇见旷野,可以栽种树木的,遇见沙漠,可以开掘井泉的”。这些年来,我们在未来一代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精力,也有了长足进展。我们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整体免费开放,每年接待观众从30多万增加到200多万,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,我们为他们开发了很多有趣的研学课程,有注重结合课本与实践的“三味书屋·鲁迅故里”研学游,有党史教育主题“鲁迅与***人”,有清廉文化宣讲“清正如镜照古今”,还有以鲁迅与木刻版画为特色的“黑白之美——鲁迅与藏书票”等,这些课程让我们的鲁迅文化传播与普及变得越来越有声有色。现在,我们已经是研学领域的国字号双基地——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了。相信卡赞扎基斯先生看到孩子们、年轻人们在鲁迅的故乡毫无阻碍地走近鲁迅、亲近经典,也会莞尔一笑,倍感欣慰的。 《中希时报》:您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?在《中国纪行》中,卡赞扎基斯写到:“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个面具,下面是同一副人类逻辑的面孔。如果你琢磨一个希腊人将会发现一个中国人;如果你琢磨一个中国人,将会发现一个希腊人。”这句话曾经被习近平主席来形容中国人和希腊人的共通之处,请问对于您作为当代文学家鲁迅精神的传播者,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? 龚凌:鲁迅是世界的。可以说,在世界范围内,很少有人像鲁迅这样在自己的祖国之外,成为近于国民作家的存在。这不仅仅表现在他的作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推崇,被译成50多种语言文字,传播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,更重要的是,他的作品、他的笔触、他的思考,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命运。鲁迅文学是从根源上对各个不同层面的社会发展提出质疑的文学,它以极富张力和个性的文字,拓展了汉语抒写的边界,它对国民性的手术刀般精准深入的剖析,至今读来仍有脊背发凉之感。鲁迅从未离开,作为一个知识分子,他对世界发出了自己真诚的声音和无畏的控诉,他笔下的人物,不仅仅是中国旧社会的立此存照,也生活在当下,生活在更广泛的时空。他的反抗与绝望,他的从绝望中生发出的希望,他的超越阶级、党派、民族的人性的探索,为全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。“只有真的声音,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;必须有了真的声音,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。”相信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,鲁迅的声音将被更多的人听见,也将被更多的人听懂。与其说中国人和希腊人是共通的,毋宁说,中国人与全世界全人类都是共通的,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。 《中希时报》:卡赞扎基斯博物馆馆长玛利亚女士表示很期待来到中国,并与您进一步的沟通。您本人最想和玛利亚馆长做什么方面的交流?同时如果您前往希腊的卡赞扎基斯博物馆,作为鲁迅精神的传播者您最想看到关于卡赞扎基斯的哪个部分? 龚凌:就本人而言,最希望与玛利亚馆长交流鲁迅与卡赞扎基斯、鲁迅文学与希腊文学的交流。鲁迅曾自比“普罗米修斯”,以窃火者的姿态,通过日语翻译了15个国家110位作家的244种作品,共计300多万字,题材包括长短篇小说、戏剧、童话、诗歌、散文、文艺理论著作等,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,是现代翻译的先驱之一,被誉为“现代玄奘”,他在希腊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方面也颇有建树。鲁迅与卡赞扎基斯虽然没有明确的现实交往,但他们的文学创作却有着相近的精神内核,我希望与玛利亚馆长在这些方面作更详尽的交流,也希望两馆可以邀请到相关领域的学术专家,就鲁迅与卡赞扎基斯的研究与推介举办专题学术交流活动。同时,如果我有幸能前往希腊卡赞扎基斯博物馆,我最想看到的也是卡赞扎基斯作为“希腊的鲁迅”,是如何与远在中国的鲁迅神交,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置身于民族关于命运的思考、探索与斗争洪流中,百折不挠地追求真理和自由的。 《中希时报》:您能否谈谈鲁迅文学在希腊的传播情况,您对鲁迅文学在希腊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的传播,将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计划呢? 龚凌:关于鲁迅文学在西方文明渊薮希腊的传播,就个人而言,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文本的传播,而要在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、鲁迅的精神文化的传播之外,再有更多的贴近年轻人的传播方式,比如通过鲁迅推崇的版画艺术,通过大众更容易接受的影像、剧目等语言,还有一些设计精良、承载着中希文化精髓的文创产品等等,让鲁迅文化从高阁之上的精装书里走下来,走进日常生活的一啄一饮中,成为普罗大众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。 《中希时报》:鲁迅的故乡是绍兴,江南水乡的代表。卡赞扎基斯先生的故乡是爱琴海,您如果从陆地的淡水到爱琴海的咸水,会有什么样的期待? 龚凌:我希望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文化传播氛围,当然,也更希望看到,即使我们之间隔着汪洋大海,也只不过是“一衣带水”,看到中西方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、不同文化背景下,我们依然有关于人类命运的共同的理性思考。 《中希时报》:您能分别说一下,您最喜欢鲁迅先生的哪句话?卡赞扎基斯先生的哪句话最打动您?并说明这两句话和您本人之间的小故事。 龚凌:最喜欢鲁迅的这句“不满是向上的车轮,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”,以及卡赞扎基斯的“我和生命没有签过有期限的合同,所以在最危险的斜坡上我也不刹车”。鲁迅的这句话催人奋进,卡赞扎基斯的话教人勇敢,而这恰恰是探索开拓的路上两种十分重要的品质,它们始终是我工作生活的动力源泉,鞭笞着我时刻保持终身学习、终身成长的状态,勇敢地探索、勇敢地否定、勇敢地成为更好的自己,成就更好的未来。
[发布:北京时间 2023/11/27 19:06:56] |
|
|